首页 >PC >正文

深度解析:富士系统十问十答

如果热爱摄影本身,那么器材越少越好。玩摄影时间越长,这句话越发深刻。不作解释了,相信不少朋友会有同感。每个人都会经历器材狂热期,很多路要自己走下来才有感受。

关于:我的玩法

两年尼康党,两年尼富双修党,目前出清尼康全面转向富士逾一年。我目前手上设备有:XT3,XPRO2,XF 23 1.4,XF 35 1.4, XF 56 1.2, 理光GR2。

旅游用XP2+35+GR2,等效28+50的组合。干活用XP2+XT3+23+56,等效35+85的组合。长期使用过XF 18 2,XF 23 2, XF 35 2,短期使用过几只变焦镜头。身边朋友各品牌用户都有,市面上流行器材都或多或少使用过(白嫖朋友的M10)。

深度解析:富士系统十问十答

关于:相机市场

这几年市场主要呈现出两方面变化:一是微单崛起,单反没落,二是SF升温,CN降温。

两者互为因果,索尼富士没有传统单反线牵制一心一意耕耘微单,传统厂商佳能尼康近年才重视微单市场。市场厮杀如此残酷,每家都需要核心竞争力才能存活下去。

这篇文章我把对富士的了解写成10个问题,希望你看完会有一点点收获。

关于:富士十问

1.我想知道富士性价比怎么样?


性价比=性能/价格。

我觉得这个公式不完善,应修改为:


性价比=(用的上的性能*性能重要性)累加/价格。性能和价格没有争议,性价比的争议正是来自于性能重要性。所以性价比实际上是个伪命题,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性能重要性定义,性价比只能针对个人来谈。

吾之蜜糖,避之砒霜。打比方说:

一个人喜欢复古造型,不喜欢或没时间耗在修图上,希望拍出来的照片直接能用,价格不敏感:富士怎么样?

一个人喜欢科技造型,喜欢研究各种修图后期剪辑软件,愿意花时间修图,着迷最新的电子技术:富士怎么样?

玩得越久,个人对于性能重要性的定义越来越清晰。这种往往不是参数化的,而是隐式存在的。因此玩得久的法师不太会去谈论某个器材性价比,除非你和谈论对象有着接近或类似的特征或需求。性价比之问多来自将买第一台相机的朋友,而如开篇所说很多路要自己走过才知道,刚开始怎么会知道呢?但大的层面还是有基本方向的。

深度解析:富士系统十问十答

2.我想了解富士产品线什么样?

富士的产品线分为X半幅系列和GFX中幅系列,没有全画幅,此问主要讨论受众更多的X系列。

别家多以CMOS区分产品线,如索尼的A9/A7R4/A7M3/A7M2系列,尼康的D5/D850/D750/D610或Z7/Z6系列,大多是速度旗舰/画质旗舰/均衡机/入门机的配置。

富士产品线通用一块CMOS,如2代机的2400W底,3代机的2600W底,画质方面区别仅是在旗舰机上加了XTrans滤镜,关于这个滤镜的利弊至今仍有很大争议,因此存在”入门机才是富士画质旗舰“的说法。

富士产品线主要分为:XT(传统单反造型),XH(目前全系唯一机身防抖),XPRO(旁轴光学取景器),XE(旁轴电子取景器),X100系列(固定镜头旁轴光学取景器),XA系列(入门)。

1代机和2代机都是XPRO先上新CMOS,随后下放其它系列。但18年初突然发布带防抖的XH1(富士自称防抖旗舰),随后很快发布新一代2600W底的XT3(新一代旗舰),导致产品线比以前混乱不少。

富士每条产品线的区分来自于非CMOS因素:机身三防,机身材质,视频规格,波轮转盘,连拍速度等等等,如XT3和XT30。XPRO和XE除了上述因素外最主要是取景器不同。

富士镜头几乎没有副厂支持,因此同类产品可选面相比其它厂家来说较少,但好在镜头类型覆盖面还算广。举个例子,拿长焦变焦来说,富士只有1k价位的50-230/4k价位的55-200/8K价位的50-140/1W价位的100-400,而佳能尼康给你提供了一堆的55-200/55-300/70-300/70-200/100-400选择,还有适马腾龙的支持,M43系统长焦更是数不胜数。

另外,从等效的层面来看,小底镜头等效是吃亏的,要比大底付出更高的代价,这是客观物理规律使然,即使是富士的1.4等效ff也只是2而已。等效吃亏,加上富士镜头本身就偏贵的定价,从等效角度看富士镜头性价比很低。打比方说:尼康50 1.8g售价1K+,富士35 1.4售价3K+;索尼85 1.8售价4K,富士56 1.2售价6K+;佳能22饼售价1K+(以前几百块),富士23 2售价2k+。同样跟1.4适马残幅军团比,S军团售价均2K+,富士 16 1.4售价6k+,56 和 35 上已说过。但好在富士镜头素质确实不错,还有一定玄学加成,基本上买了也不会太后悔,另外也有18-55这样便宜好用的镜头。

深度解析:富士系统十问十答

3.我想知道富士产品有何特点?


富士相机操作基于传统胶片相机逻辑,通过转盘控制曝光参数。好处是在未开机状态下随时可调整参数,参数一目了然,开机就拍;坏处是在需要快速切换参数的场景,转盘来得比波轮慢,不过波轮一样可用。

富士相机比较小巧,重量适中,外形走复古路线,风格普遍偏文艺,深受厌烦黑粗怪的同学所喜爱。

富士相机电子性能(参数)通常不是最强的,但对于大部分日常场景足以胜任。

富士定焦普遍小巧轻便,搭配机身负担小,因此很适合扫街,旅游,日常随拍。

富士的大三元等效光圈吃亏,体积重量吃亏,除非搭配XH1其它机身手感都不太好,不作为首选。

富士的18-55套头很不错。

富士只有XH1有机身防抖,大光定大多都没防抖,因此整个系统防抖缺失严重,对手抖用户不友好。


富士价格真的不便宜,如果你价格非常敏感不要轻易入坑富士。

富士整体贬值速度和其它家差不多,二手产品值得一玩,比如XT1现在只1K出头,二手镜头也便宜不少。

深度解析:富士系统十问十答

4.我为什么选富士而不选别家?


虽然富士有这么多特点,但其中很多并非独有的。以索尼E口半幅对比:

轻便:索尼A6000系列也很轻便。

镜头:索尼有适马三剑客支持,原厂镜头支持也不错,价格也略低于富士。

防抖:两家半斤八两。

画质:都是索尼底,水平差不多,比全画幅都差一截(答应我不要再赛全幅了)。

复古:复古虽然不多但也并非独占,奥巴家也有,尼康也有DF,徕卡更复古。

其实,富士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:

色彩:富士的胶片模拟真的太太太方便了。

我不建议依赖JPG,我一定会拍摄Raw格式,有人觉得富士用Raw浪费了胶片模拟,实则不然。即使需要后期修图,胶片模拟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,只需简单调整下白平衡和灰阶即可,几乎无需动颜色调整,这对于想从后期解脱出来的人宛如良药。一个好的胶片模拟提供一个好的底子,足以帮你节省80%的工作。另一方面,后期的减负更促进了专注前期,能把更多心思放在拍摄本身,而非考虑后期如何处理。某管有位叫Xing Liu的摄影师,长期用Classic Chrome直出JPG,配合VSCO滤镜快速修图,有兴趣可以看看。

后期重不重要?适当的后期很重要。后期好比烹饪,不可欠火,也不可过火。一些人走入了误区,认为反正后期可以补救,前期随便拍就好。而每一个有经验的摄影师都知道,做好前期实在比后期更加重要。

其它厂家色彩也在不断进步,索尼黄和尼康黄也渐渐消失了。不过胶片出身的富士,对于色彩的理解着实领先其它厂家不少。数10个胶片模拟足以涵盖大多场合。如果你想从后期中解脱出来,想把更多精力用在拍摄上而不是修图上,富士可能是你最优选择。

我偏爱Classic Chrome,有需要的话在capture one里直接修改胶片模拟。我同时用了一段时间LR和C1,最终还是更喜欢C1对于富士RAW的胶片模拟配置文件,最终选择C1,我觉得与其天天在键盘上吵C1和LR谁好,不如自己用一段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来得有意义。

深度解析:富士系统十问十答

5.我想知道富士机身怎么选?

富士目前在售机型包括(以京东价格为准):

1W档:XPRO2,XT3;

8K档:XH1;

7K档:X100F;

6K档:XT30;

4K档:XT20,XE3;

3K档:XT100,XF10;

2K档:XA5;

1K档:XA20;

其实各个价位买问题都不大,不过我更推荐四档:

价格不敏感用户:XT3,富士目前最强性能,实体店价格合理。

死活要买中端机:XT30,XT3局部阉割,日常使用足够。

XT30依然嫌贵:XT20或者XE3,上一代中端机。

XT20还嫌贵:XA20带套头1999,便宜到底。


关于其它机器:

XPRO马上更新不建议上,且价格极贵,非旁轴刚需不上;

XH目前定位略尴尬,非五轴刚需不上;

X100等等下一代可能会更新镜头;

XT100同价位XT20好不少。

深度解析:富士系统十问十答

6.我想了解富士变焦怎么选?

推荐程度:


1:谨慎仔细考虑购买;

2:亲自体验后考虑购买;

3:有刚需可直接购买;

4:良心之作可直接购买;

数字仅代表考虑价格,画质,做工,便携等后的整体推荐度,仅供参考。

变焦镜头:

8-16:太大太重太贵,滤镜不方便,没防抖,有三防,星空刚需者考虑,推荐程度:1

10-24:价格较贵,有防抖,没三防,72mm滤镜,超广风光刚需者考虑,同价位有16 1.4,推荐程度:3

15-45:电动变焦极影响拍照,视频极多用户可考虑,推荐程度:2

16-50:价格便宜,价格敏感者考虑,推荐程度:3

18-55:各方面都不错,套机性价比高,带防抖,第一支镜头购买者考虑,推荐程度:4

16-55:各方面都好,大光圈,没防抖,重,纯工作拍摄可考虑,推荐程度:2


16-80:发售价太贵,防抖强,旅游神头,配合T3视频神头,建议非刚需不要急着下手,等等上市情况。

50-230:价格便宜,重量轻,体积略大,光圈小,价格敏感者考虑,推荐程度:2

55-200:长焦版18-55,价格略贵,长焦旅游爱好者考虑,推荐程度:2.5

50-140:各方面都好,大光圈,重,720刚需者考虑,推荐程度:3

100-400:各方面都不错,富士家大炮,打鸟刚需者考虑,推荐程度:2.5

深度解析:富士系统十问十答

7.我想了解富士定焦怎么选?


标注(快)意为在任何机身上对焦速度都不错,未标注者在3代机及2代旗舰以下机器对焦稍慢,标注(慢)意为在新机上对焦也稍慢。

14 2.8:老头,画质好,畸变小,价格贵,光圈小,推荐程度:2

16 1.4:各方面都不错,全能选手,三防,推荐程度:3.5

16 2.8(快):小巧轻便,光圈小,三防,推荐程度:2


18 2:假饼干头,画质一般,推荐程度:2

23 1.4:各方面都不错,全能选手,等效35吃香,推荐程度:3.5

23 2(快):宝塔造型,虚化不够,画质一般,三防,推荐程度:2

27 2.8:真饼干头,尤其适合极度轻便爱好者,推荐程度:2.5

35 1.4:在日本被称为魔法镜头,极玄学,小巧轻便,虚化足,现在价格略贵,推荐程度:3.5

35 2(快):宝塔造型,画质好,价格是f2中最便宜的,三防,推荐程度:4

50 2(快):宝塔造型,画质不错,三防,推荐程度:3

56 1.2(较慢):可能是富士家最好用的人像头,T3上对焦还是略慢,推荐程度:3.5

56 APD(慢):损失通光量,损失相位对焦,更贵,推荐程度:2.5

60 2.4(慢):太老了,非1:1微距,单买非常贵,推荐程度:1

80 2.8 (快):画质极好,重,大,防抖,推荐程度:3

90 2(快):画质极好,唯一的问题是没防抖,非XH1实用性大减,推荐程度:3

老蛙9:轻便小巧,暗角大,价格稍贵,推荐程度:2.5

每个人需求不一样,这里推荐程度仅供参考,比如三防刚需用户23 1.4/35 1.4/56 1.2都不满足。

如果你选镜头很纠结,欢迎留言说明需求,使用场景,预算等,我乐意帮您分析参考。

深度解析:富士系统十问十答

8.我想了解关于f2和f1.4怎么选?


f1.4普遍偏老,画质好,对焦慢,直筒造型。

f2普遍偏新,画质较好,对焦快,三防,宝塔造型。

23:1.4虚化刚好,2长期使用后发现虚化还是不够;1.4焦外质量更好,因此虚化水平大概有两档差距。1.4有对焦标尺,方便估焦和陷阱对焦。综上23这个焦距能上1.4尽量上1.4,除非三防/轻便/XPRO不遮挡取景器刚需。

35:两个版本都很好,我个人更喜欢1.4的直筒造型和方形遮光罩,以及大一档的光圈。1.4对焦在T3上足够快。

50和56:这个焦段几乎就是人像专用,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背景虚化人像来说,1.2就是比2牛逼。1.2对焦在T3上追焦依然不好用。

深度解析:富士系统十问十答

9.有没有富士镜头搭配方案推荐?

一只镜头:

新手:18-55,套机买比单买划算几百。

光圈党:16 1.4/23 1.4/35 2or1.4按自己惯用焦段选。

旅游党:18-55。

两只镜头:


新手:18-55+35 2,经典配置。

光圈党:如果第一支选了23,23 1.4+56 1.2(偏日常,等效35+85);如果第一支选了16或者35,16 1.4+35 2or1.4(偏旅游,等效24+50)。

旅游党:18-55+55-200。

三只镜头:


新手:18-55+35 2+50-230,尽可能便宜地覆盖焦段。

光圈党:根据第二步的选择,完成10-24/14/16+23+56(在偏日常的方案上补个旅游广角)或者16+35+56/90(在偏旅游的方案上补个人像头)。

旅游党:10-24+18-55+55-200。


四只以上按需购买。

深度解析:富士系统十问十答

10.我有xx,现在想拍xx,是否需要xx镜头?

你真的真的真的不需要更多的镜头。

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才明白了一个道理:很多时候,不过是自己让自己相信自己需要更多。

当你失去的同时一定会有得到。

没有300mm,你拍不到雪山和飞鸟,但你用手上的50给家人拍了一张漂亮的人像。

没有16mm,你拍不到教堂和星空,但你用手上的35记录下了一张复杂构图的人文。

人只有两只手,无论你身上挂几个相机镜头,你在某一刻只能看一个取景器。

拍不到就不拍了,真理总是在理论上无比简单,在实践上无比困难。

镜头买得越多,每只镜头的使用时间越少,这时性价比才变得无比得低。

而恰恰相反,每只镜头用得越多,性价比才无比得高。

人一辈子要把一只镜头用好都已经无比困难了。

你的25mm拍得比寇德卡好吗?

你的28mm拍得比布鲁诺巴贝好吗?

你的35mm拍得比Alex Webb好吗?

你的50mm拍得比布列松好吗?

你的105mm拍得比麦柯里好吗?

如果你手上是35,那就用35去看世界;


如果你手上是50,那就用50去看世界。

而不是拿着35想着50,拿着50想着35,最后什么都用不好。

有一两只镜头真的真的足够用了,我出门永远不带超过2机2镜,因为我知道再多的除了增加背负以外基本用不上。我不仅要付出额外的体力,还要时刻想着是否更换镜头,还要担心环境对换镜头的风险。

深度解析:富士系统十问十答

走了一圈最后发现,经历时间考验的片子,很多时候都是在普通的地点,普通的场景,普通的器材,但是饱含着不普通的情感拍下的片子,而照片的情感早已与器材无关,更无论是35还是50。


网友评论

验证码 换一张
取 消
暂无评论...
三日内热门评论文章
为您推荐
  • 相关阅读
  • 业界资讯
  • 手机通讯
  • 电脑办公
  • 新奇数码
  • 软件游戏
  • 科学探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