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编注:此篇文章来自#原创新人#活动,成功参与活动将获得额外100金币奖励。详细活动规则,请猛戳此链接!从朋友处借来谷津Q-i试玩已经近一个月了,在写这篇分享之前,已经煲机并使用了近300小时,加之朋友这台机器已经用了有4个月,所以,可以理解为已经完全煲开。
Q-i的售价有点让我出乎意料,精良的做工,扎实的用料,强大的推力,产品设计也保持着一贯水准,而且谷津这个品牌一向口碑都不错,这么一台解码耳放居然价格没到4K,真的让我感到意外了。
从之前最早接触的U3,U4,及后来的Q-m和Q-16,我接触过的谷津机器并不多,印象最深刻还是U3,U4那个年代,红黑搭配的设计,让我记住了这个品牌。简约,内敛的外形,温暖透明的声音。这是谷津机器留给我的一些印象。Q-m做得有点像蛋糕盒,样子方方正正,Q-16银色外壳,简洁的机身设计,则很有现代感。但Q-m,Q-16这两代机器,似乎让谷津原有的红黑配搭被隐藏了。进入流媒体年代,现在的耳放没有蓝牙接收,和手机不能互连,说出去别人还觉得你不与时并进。于是,在上一代产品Q-16,Q-z,谷津就把无线连接这一块也做兼顾上了。而2018年底推出的Q-i,无线连接更为成熟。Q-i在升级高清蓝牙功能后,可以支持HWA高清音频规格文件,并可以通过下载手机APP操控,只要你的设备能支持HWA输出比如华为手机,那么只需在桌面放置一台Q-i,一只耳机,便可轻松无线高清音频带来的乐趣。
可惜,我在家里,还是习惯玩得较传统些,所以这篇分享,我仅针对转盘通过同轴连接Q-i进行试听,搭配一些手边的耳机分享。
在分享听感之前,简单介绍一下这台体积不大,外形挺讨喜的一体机。记得那天收到朋友寄来的机器时,忍不住第一时间插上电源试机,讲真,实物比图片更有质感。机身对比我之前用过的台式解码耳放要小一些,但重量可不小。谷津对变压器的选用非常讲究,之前用过Q-16,拿在手上很沉。当然Q-i要比Q-16轻。由于使用了高效环形变压器,所以机身外形上,保留了上一代产品,机身中间的环状圆孔。黑色机身,红色旋钮,经典的红黑配搭再次归来。开声的感觉,依旧是谷津的风格,温暖而透明,线条感,层次感鲜明,声底干净清爽。注重声音的透明度和还原性,这就是谷津一直以来坚持的风格。虽然价格只是定位在4K价位,但是这种产品风格,还是被传承下来了。LOGO放在了左侧面,这面也首次出现了平衡耳机输出。背面的接口和以往相比少了光纤输入,但仍保留同轴输入,USB输入,另有一组RCA模拟输入,和一对XLR输出,一处3.5mm输出。
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听感部分。
音源:QA661(QLS)
解码耳放:Q-i(谷津)
耳机:DT1770Pro(beyerdynamic)
T5p(beyerdynamic)
DT990(beyerdynamic)
CLEAR(FOCAL)
音乐:1.<爱听谎言> 王靖雯《王靖雯》
2. <当我们拥抱的时候>苏永康《悲伤止步》
3. G.Benson & R.Flack《Love Together》
4. Mozart《Violin Concertos》(complete)
Q-i+ DT1770Pro
这套组合属于声音相对直白,渲染极低的一组搭配。如果听习惯发烧耳机的朋友,或者不会选择这组搭配。主要是因为DT1770Pro是一款监听耳机的缘故。试听的几首流行音乐里,人声表现寡淡,和一些凸显中频的耳机不同,DT1770Pro的人声,口型饱满,有清晰距离,但不贴脸,厚度适中,密度感良好,高低音的伸延却不错。音乐的底蕴及气氛并不浓厚,带监听风格。莫扎特的这首小协,乐感同样素淡,小提琴的音色略微偏干,琴音不算活泼,直白,透明,声音平坦,层次分明,线条感清晰。弦乐群奏场面,稳而不乱,对于小编制室内乐,可以说得心应手。这套组合聆听器乐类会比较适合,流行录音,氛围感不算突出。
Q-i + T5p
同样是封闭式耳机,T5p的产品定位和DT1770Pro有所不同,这只民用级别的发烧旗舰,乐感方面比DT1770Pro要出色一点,但毕竟拜雅的旗舰,声音的风格还是秉承拜雅耳机一贯的中正,透明,低染色,高保真的风格。几首流行音乐同样不属于其最擅长的领域,只是听起来会比DT1770Pro更讨好耳朵一点点。人声会稍微温润柔和一些,轮廓被轻微打磨后,形体感反而比DT1770Pro的组合稍微缩减一些,距离感适中,同样不贴脸。剩下的那首古典乐,细节丰富,线条感和层次感达到了顶级动圈的水准,声音干脆不含糊,微动态的还原,是这次试听的四款耳机里面最好的一款。声场空间规整,相同音量下比较,T5p的声场丝毫不比250欧的DT1770Pro逊色,同样是拜雅形式的球形声场,横纵及空间高度都很平均。
Q-i+ DT990(老版)
向朋友借了一只80年代中期出的DT990,声音对比现在很多耳机都要自然宽松,线条感清晰但又不过分强调,细节感量好。在素质与听感上取得不错的平衡点。三首流行音乐停下来,这套组合声音稍微偏暖调,高音的锐度明显比前面两只耳机稍逊一些,但声音柔顺平滑,宽松自然。流行乐表现依旧良好,乐感淡雅舒坦。最后一首古典音乐,老耳机的特点依旧明显,独奏的小提琴在略微带点干涩,但对比DT1770Pro,DT990(老版)的声音明显会更平滑细腻些,弦乐群奏的场面,高阻的DT990又能冷静,从容地应对。这一点现在的一些新耳机也未必能做到。总体上,这套组合能不错地兼容流行与小编制室内乐的演绎。老耳机宽松平和的声音也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。
Q-i + CLEAR(使用乌托邦耳罩)
最后试听的组合,声音风格与前面三套截然不同,耳机是FOCAL的中高端代表CLEAR。这只高端开放式动圈振膜材质与小乌ELEAR相似,但更易驱动,声场在顶级耳机当中并不大,但开放式设计让它的空间边界感并不明显。三首流行音乐听下来,音乐气氛营造方面,比拜雅的三款耳机好些,人声相对靠前,口型适中,更换了大乌耳罩后,低音的质量更好,弹性,定位,质感都有提升。这对组合,在我听来,男声效果会略优于女声。最后一首莫扎特小协,琴音明显比拜雅三只耳机渲染更多,但这种修饰,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琴声偏干的听感。但其实录音里,琴声本来就稍微偏干的。而群奏的段落,这套组合呈现出来的声场并不算宽广,空间感也略显一般。不太适合表现宏广声场的乐曲。
四套组合的分享,到此告一段落。在这两个月的使用体验中,Q-i给我留下的整体印象良好。由于一直没有使用手机蓝牙链接解码耳放的习惯,所以这篇使用听感分享只有数播通过同轴连接的一部分。接下来简单总结一下我对这台桌面解码耳放的感受。
标准版,四千不到的售价,带同轴输入,USB输入,还有一组平衡输出,一组模拟输入。耳机口配备6.35mm和四芯卡农口平衡耳机输出,配备阻尼因素连续可调旋钮及数位编码方式的音量控制,耳放电路则采用了平衡纯甲类放大电路,搭载高效环形变压器。如此的接口和配置,可谓值回票价。Q-i推力优秀,即使是600欧姆的高阻耳机,也能从容应对。音质上,也对得起这个售价。
优点:
1.做工精良,扎实。
2.输入及输出等接口齐备。
3.耳机输出推力强大。
4.阻尼因素连续可调的设计,能更好 地适配不同阻抗的耳机。
5.可扩展蓝牙模块,扩展后能支持HWA高清蓝牙音频。
6.甲类的放大电路,可独立作为耳放输出,温暖透明的声音,低音足,氛围感良好。
不足:
1.高音略粗犷,细腻度一般。
2.声场不算宏大,演绎大编制乐曲略为逊色。
3.没有光纤接口,传统数字输入只能依靠同轴。
以上是使用这段时间以来,我个人的一些感想和心得,仅代表个人主观感受。如有兴趣,欢迎跟帖交流。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