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端太卡、高端太贵,这是大多数发烧友在入手播放器时最头疼的问题。往往在这种窘况之下,多数用户会咬咬牙加一点预算往中端领域靠拢,因此你也会看到几个做播放器的厂商会给自家中端机挂上“水桶”、“全面”等关键词,好抓住用户的选购心理。从系统到芯片、从外观到屏幕,从素质到听感,基本都不会有太明显的短板了,如果在这个基础之上你想选择一部尽量优雅、有明显特色的型号,那么上市有一年半之久的M7是一台在“多个层面”有充足说服力的机器。说白了,国产播放器最重要的“资源整合能力”,M7是做的比较成熟的,到用户手中无非就是好不好用、好不好听罢了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冲刷,销量和口碑在M7身上得到了不错的验证,趁着新配色出来,我也来聊聊个人感受。【好不好用?】
骁龙665 SOC固然成为了中高端播放器的“标配芯片”,但仅靠着芯片做支撑是无法达到真正的得心应手,厂商需要从硬件基础、软件调试、系统调整等多个层面提前做大量的铺垫工作与测试。前端这东西毕竟要长期用,做的深不深入、稳不稳定,用户自己上手盘个几天就非常有数了。M7虽然是去年年初的产品,但到了我手里也没有激起什么更新系统的想法,滑了滑屏幕、看了看设置、再下载了几个流媒体软件,嗯~,体验是舒服的。并且从按键逻辑不需要有适应的过程,简单直观,半夜在被窝里可以“清晰”的盲触。
山灵经典的小旋钮,调节音量时能有个清晰的反馈,并且不是那么的“滑溜”,误触概率较低。此台机身为“伊靛蓝”配色,有点像墨绿又有点像深蓝,是继经典钛色以后补上的新款,算是M7独特的标识。
左侧为切换歌曲按钮,按起来还是很有段落感的。M7最具核心辨识度的地方为侧面的“流光溯影”设计,看起来还是蛮优雅的,在握持时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滑作用。
顶端为3.5单端和4.4平衡接口,不需要像M9那样更换插头(除非你有2.5平衡的需求)。
续航情况在单端模式下大概为10小时左右,平衡模式下为8.5个小时左右,这个成绩在日常使用时不会产生什么焦虑,而且在配上这个5英寸的1080P夏普屏后,观感和使用频率会大幅增长。
【好不好听?】
ES 9038Pro这颗明星芯片为M7在声音框架上做了重要支撑,最内核、也是多数人最关心的点是:它的解析力符合一台中高端旗舰设备该有的样子。但你说它主打素质吗?我觉得并不算是,因为当山灵“传统”的润Fi元素加入以后,会适当冲散一点点基础素质的表达力,也就是说,M7是一台初听素质不错,但会慢慢“引导”你进入它核心调音特色的机器。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来,前几天北京耳机展会我深度蹭了蹭铁西迟之谦带来的M6 Ultra,这机器的声音就和东北粘豆包似的,暖糯香糊...,立体感和绝对素质并不是其闪光点,算是特色来的更为鲜明吧,听薛之谦的嗓音那是真的极致。Emmm回到家就再次盘了盘手里的M7,瞬间觉得其素质还是有明显提升的。提升的依据来源于瞬态和线条,首先M7的瞬态表达其实很有趣,例如它在展示鼓声时,敲下去的瞬间是“绷紧”的,但在颤音扩散后也展现出了“润Fi”调音的那种混响扩张,比较灵活有韧性。
而M7的中高频线条和声线处理,并没有像M6 Ultra那样偏软偏缓慢,M7的高频是更有实体感的,延展和亮度挑不出太大问题,只不过结像依旧是比较“大只”的那种,背景乐和人声会拉的稍微靠前,对于部分对“大场景”有着更高追求的用户来说,M7的表达理念是不会太契合的,这波也是个预防针,对它的声场边际不能有太高要求。相对应的,它的定位精准性和器乐的“响应速度”是极为清晰和快速的,在相对有限的空间规模内你能最大化的感知到每段音符、每节器乐的结像位置和形体质感,而且线条来的还不粗糙,器乐光泽是有一定润色的,“沉浸式体验”并不是要“1比1”的直白还原才能诠释,更为重要的是质感是否优秀,才能更进一步的谈体验。结合到产品身上,M7是那种能较为容易激发出你听音欲望的声音,对一些被高能量高频集中洗礼过的烧友来说,温和儒雅的形态是非常能抓住他们口味的。
之前我一直认为山灵的塞子+山灵的前端,很有可能得到HUFi完全体,我要不就是用山灵的塞子去接其他播放器,要不就是用山灵的播放器去插其他塞子...,以此来得到我们常说的“中和”。这次把暖厚风格的ME800掏出来和M7搭配,结果还是有些出乎意料的,棱角并没有被埋没,中高频的处理痕迹并不过分,我认为没有将塞子的细节表达变糯变糊是中端播放器们的基本功,剩下的部分,大家自由发挥就好了,谁更讨好大众,谁更吸引小众,都绝不是起争议、论好坏的依据,这也正是为什么同一款芯片、甚至同一种架构出来不同声色的部分原因。M7的风格,我认为是更偏向大众化的,有明显而不溢出的流行调音手法在里面,在我看来这种调音是比较“简约”的,不需要掺杂太多的情绪和斟酌,只要能让大众一耳朵认为足够好听,就能站得住脚。
这里总结一下M7的几个闪光点来看看为什么它能成为中端领域的重磅型号。
首先从“单端最高输出功率400mW@32Ω/平衡最高输出功率900mW@32Ω”的数据来看,它足以应对绝大多数的耳机,我个人在接驳耳塞使用时,甚至要降到低增益来获得更“细腻”的音量调节空间,如果换上大耳也是绰绰有余,手里的109 Pro、HD660 S2都能轻松获得一个感知上的从容,毫无推力不足而产生的疲软状况。
还有个比较难得点,就是在感知上能轻松驱动的同时,背景的安定程度也不会有明显衰减,即使在流媒体资源下也能获得相对漆黑的背景,这与M9的同款声学架构也有关联,M7的声学电路是数模转换再到耳放电路的排布顺序设计,更有效的利用空间,加上PCB板工艺的加持让电信号传输更稳。
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,就是它的音色平衡性在大众口碑面前做到了“稀有”的统一,例如它的中频虽然口型偏大偏近,但没有继续堆砌暖味和厚度,这让它在男女声之间可能得到更“灵活”的切换。还有低频同样给到了你大开大合的张力感,但细节仍排布在每个阶段,丰富而有秩序,糊是真的不糊...。在高频段则有着山灵系调音中难得“光泽感”,除了上盘空间的纵深和横向小了点,我觉得听器乐已经很完善了。
总之,在家族系统内,M7的风格注定了它不会受到什么挑刺的争议,当然因为它的定价和位置,其热度注定没有下面的M3 U、M6 U或者顶端的M9 PLUS来的高,正常逻辑基本都这样。而山灵给M7预设了四平八稳的声音框架,除去声音之外,在外观设计、硬件、系统易用性等多个维度均有着深入到骨子里的扎实,想挑挑刺儿吧还不知道从哪下手,所以M7我认为是给那些初入此领域、但预算够充裕的用户准备的,就恰到好处的避免了开头的入手痛点,音色兼容性还正好有“两头吃”那意思,可真细啊。
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,欢迎值友理性交流,和谐讨论~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