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提到 HDMI 协议命名太过混乱的话,那 USB 通信协议的命名比哪就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。USB 协议如此混乱的命名都要“归功于” USB 标准化组织 USB implementers forum。
USB-IF 成立于 1995 年,次年发布 USB 1.0 标准,诞生之初就是全球最普及的 I/O 界面,随后 1998 年推出 USB 1.1、2000 年推出 USB 2.0、2008 年推出 USB 3.0、2013 年推出 USB 3.1、2017 年推出 USB 3.2,再到最新的USB 4,速度也从最初的 1.5Mbps 一路飙升到了 40Gbps。
不过,早在 1.0 时代,USB 协议的命名就开始崩坏了,最开始的 1.5Mbps USB 1.0 标准称为了「USB 1.0 Low-Speed」和而两年后发布的 12Mbps 的 USB 1.0 则被称为了「USB 1.0 Full-Speed」。后来 USB 1.0 Full-Speed 才被官方正名改为了 USB 1.1,但这都是后话了。
到了 USB 2.0 时代,「USB 1.0 Low-Speed」和「USB 1.0 Full-Speed」纷纷也蹭了下 2.0 的热度,改名「USB 2.0 Low-Speed」和「USB 2.0 Full-Speed」,而真正的 480Mbps USB 2.0 的标准名则是「USB 2.0 High Speed」。
如果说,上面的命名还算小菜一碟,勉强可以分清的话,到了 2013 年的 USB 3.1,就可以说是进入了 USB 通信协议大混乱时代了:
最开始时,USB 3.0 速率可达 5Gbps,USB 3.1 速率可达 10Gbps 还是井水不犯河水的,可后来 USB-IF 开始在其中搞事情了,把「USB 3.0」改名为了「USB 3.1 Gen1」、「USB 3.1」改为了「USB 3.1 Gen2」
再到 2017 年的 USB 3.2 时代,USB-IF 再次为 USB 3.0、3.1 改名「USB 3.2 Gen1」、「USB 3.2 Gen2×1」,而 20Gbps 的真 · USB 3.2 则是被定名「USB 3.2 Gen2x2」,这时就出现了,虽然都叫 USB 3.2,但是速率之差却达到了 20Gbps - 5Gbps = 15Gbps 之大。
到了 USB4 时代,由于 USB4 信号采双通道传输,所以只采用 USB Type-C 连接器而过去的 USB Type-A 或 Micro-B,就没有办法支持 USB4 协议了。USB4 协议也相对清晰了一些,按照速率不同分为了 USB4™ 20Gbps 和 USB4™ 40Gbps,后分别更名 USB4 Gen2x2 和 USB4 Gen3x2。
在网友的一片骂声之中,USB Promoter Group 首席执行官布拉德•桑德斯终于发话了,他们不希望将 USB 通信协议与具体的产品关联,如果一切顺利的话,USB 的胡乱命名应该会在 USB4 的时代画上句号。
因此 USB-IF 在今年一次又进行了重新梳理,公布了新的 USB Type-C 数据线额定功率 Logo 使用指南,将 USB Type-C 数据线从速率和功率两个维度进行分类。
速率类型分为 4 类:480Mbps、5Gbps、20Gbps、40Gbps,只区分所支持的速率。
功率类型分为 2 类:60W、240W,因为 PD3.1 已发布,所以此前的 100W 被 240W 取代。未来 USB 3.2 Gen2 10Gbps 数据线将被淘汰,USB-IF 不再接受 100W PD3.0数据线认证,新的 240W PD3.1 数据线完全兼容 100W PD3.0 数据线。
总结一下:
USB 1.0 = USB 1.0 Low-Speed = USB 2.0 Low-Speed,1.5Mbps
USB 1.1 = USB 1.0 Full-Speed = USB 2.0 Full-Speed,12Mbps
USB 2.0 = USB 2.0 High Speed,480Mbps,最新名「USB」
USB 3.0 = USB 3.1 Gen1 = USB 3.2 Gen1,5Gbps,最新名「USB 5Gbps」
USB 3.1 = USB 3.1 Gen2 = USB 3.2 Gen1×1,10Gbps,撤销相关认证
USB 3.2 = USB 3.2 Gen2x2,20Gbps,最新名「USB 20Gbps」
USB4™ 20Gbps = USB4 Gen2x2,最新名同样是叫「USB 20Gbps」
USB4™ 40Gbps = USB4 Gen3x2,最新名「USB 40Gbps」
你记住了吗?
网友评论